社科学部为学习贯彻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件精神及浙江大学暑期工作会议精神,在学部层面举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系列活动。12月11日晚,社科学部教育论坛——三位名师论教育教学质量,在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137会议室举行。论坛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首届“心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郁建兴、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黄先海和郭继强三位教授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题做报告。学部领导及来自经济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光华法学院、西部研究院等单位的近50位师生参加了论坛。
教育论坛由学部党工委书记兼副主任贾生华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社科学部本学期举办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系列活动安排,包括已经举办的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科科长及团委书记座谈会、本科生代表座谈会、研究生代表座谈会。此次教育论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了社科学部所属各学院及思政部和西部院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与三位教授共同分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和体会。这是一个师生共话教育质量的场所,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
学部主任
郁建兴教授作了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教师与学生之维”的报告。他从大学何为、对教师职责的重新认证、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否互促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在最一般意义上,大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传授学生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其次,大学最大的目标在于追求真理,教师必须传授学生求真能力、科学精神;最后,教育的目的,不但在于改进个人,还要能够影响社会,也就是说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否互促的问题上,郁老师认为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不能分开,大学是一种制度,它形塑科学家共同体,并激荡学生成长;教育教学不只是课堂上的事情,它是大学的天职。郁老师还认为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说非常重要。学校制度设计要以关爱教师为出发点,塑造教师的忠诚度;普遍提高教师待遇,而不仅仅限于各种头衔系列;适时推出终身教职制度。现在的学生中有不少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比较缺乏;好的教学不仅仅让课程变得有趣,而且要培养出学生更多的兴趣,进而使之成为有趣的人,并超越教学技巧,追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格完善,以公共精神、天下精神育人。
郭继强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他从“建筑与信心”引出问题,引出人才培养方面的许多思考,并从天资、外部环境、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努力三个方面作了阐述。郭教授交流了2010年7月与劳动经济学专业博士生见面会上的感受:四个共识、三种特质、二大战略、一个目标。具体地说,四个共识即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相信大家都在混饭吃;不相信劳动经济学专业师生都不会劳动;不相信一流人才就不会从我们这里产生。优秀的学者应该具备三种特质:使命感(志业感)、勤奋、灵气。二大战略为团队作战和国际化。最后一个目标是做一个有真正内涵有显示度的学者。
三位名师的精彩报告之后,各学院的师生就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师生们纷纷围绕三位教授的报告内容及有关教育质量的其他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不同见解。三位教授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和理解给予了积极的回答和交流探讨。论坛给予了所有参与者很大的启发和实践经验启迪,师生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希望学部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名师教育论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