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部动态

社科学部“新星讲坛”学术专题报告之六――“论文 + 课题”科研拓展的双重维度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0日 访问次数:3449

617晚,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为到场的青年师生作了《“论文+课题”科研拓展的双重维度》的专题报告,为社科学部“新星讲坛”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蒋岳祥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蒋岳祥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马述忠教授的专业背景和受“新星计划”派遣赴澳洲国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的经历。蒋书记肯定了本次讲座内容对高校科研拓展的积极意义,鼓励到场青年教师积极与马教授互动交流,并对马教授近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

本次讲座中,马教授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果为自身的发展定位;如何进行当前现实背景下的学术考衡,并通过论文与课题两者的结合实现科研拓展;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心态等三大方面阐述了对高校科研的认识与经验。

马教授首先介绍到,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正在经历从大国到强国的复兴阶段,中国迎来了修改世界结构和游戏规则的机会,但把握这一机遇的前提在于中国社会科学必须权衡中国文化、政治需求和国家利益,依据“中国理想图景”去参与重构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我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国家文化、政治重构过程中做贡献,不能照搬西方标准衡量中国学术成果,也不能只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社会现象,而要与全球进行实质性的思想交流和对话,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真正的“走出去”。

随后,教授结合自身实际,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处的科研环境,着重分析了SSCI论文和国家课题的实际情况,并就论文发表和国家课题申请过程中的具体事项与到场教师分享了其心得与经验。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西方化倾向会导致学术自主性的丢失,不利于中国社会科学的长期发展。通过对SSCI的概况、以及作为社科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其消极影响三方面等分析得出,SSCI其本身的功能应在于服务而不能作为社会科学成果的普世标准。但教授在分析批判的同时也从实际出发,对青年教师发表SSCI论文过程中的写作格式、信息传递、稿件送审等一般性原则和注意事项给予了建议,并分享个人的投稿策略。针对国家级课题的申请,马教授着重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情况。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马教授通过对指导思想、选题立项、立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成果、工作基础、人员组成、摘要写作和善后工作等方面给予了详尽的分析指导;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马教授从选题的确定、研究现状的论证、选题的设计与论证、填表的规范与技术四方面介绍了个人经验。

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到场教师就省部级项目评奖是否要鉴定,是否还有必要重视国内各类期刊投稿,如何应对课题申报条件、渠道属性与研究生培养政策等问题同马述忠教授交流意见。教授也耐心地对申请过程中的细节予以指导,这对青年教师更有效地拓展个人科研成果大有裨益。

最后,马教授就青年教师如何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高校第二轮转型升级的冲击阐述了个人的见解,并祝愿各位教师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社科学部“新星讲坛”六场系列专题报告至此圆满结束。六场报告汇报了社会科学学科青年教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充分展示青年教师的学术成果,扩大了学术影响,带动了跨学科间的互动,促进了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