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部动态

社科学部“研究生论坛”系列讲座第二讲成功举行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9日 访问次数:6049

    517晚上,由社科学部主办的“研究生论坛”系列讲座第二讲——博士论文写作心得与统计软件使用技巧讲座在紫金港校区西二502教室成功举行。作为跨学院和多层次交流的平台,研究生论坛凭借其宽阔的学术视角和多元的思维拓展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青睐,而今晚的讲座更因题目贴切学习,内容实用丰富而吸引了来自多个学院的60多名同学早早来到会场等待分享主讲人的学术心得。

论坛由社科学部副主任贾生华教授主持,教授首先回顾了研究生论坛“构建跨学院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化一流人才培养”的设立宗旨,然后为大家介绍了主讲人阮建青的基本情况。阮建青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博士后,读博期间有多篇学术论文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上发表,他与张晓波博士合作的英文论文“Finance and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于20087月被发展经济学领域中的权威期刊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SSCI)收录;另一篇合作的英文论文“Credit Constraints, Organizational Choice, and Returns to Capital: Evidence from a Rural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由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Discussion Paper的形式发表。阮建青博士是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季刊》的匿名审稿专家,2009年还获得“Elsevier2008发展中国家潜力青年经济学家奖”。

阮建青博士后从什么是好的研究、博士论文写作心得、统计软件STATA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生动的主题发言。在阮博后看来,好的研究一定要有好的问题切入和理论故事讲述,辅以有效的技术方法和合适的数据,他举的“盲人如何从新角度摸象”的例子深入浅出地描述了文献阅读和思维扩散的辩证关系;而“讨媳妇压力与高储蓄率关系”的论文思考过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问题导向的构思是怎样形成的。

阮博后结合自己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为大家介绍了如何将实地调研和个人思考提炼为理论问题,如何用逻辑框架把握不同切入点的专题问题,如何运用技术手段解决数据的来源和处理难题。这些平时讨论起来抽象高深的问题,在阮博后一边对照自己的博士论文章节介绍,一边总结归纳当时写作心路的过程中变得形象易懂起来,也让大家对论文写作有了更直观真切的认识。

对统计软件STATA的应用是不少正在进行数据处理的同学特别感兴趣的内容。阮博后介绍了STATA的软件优点,数据录入,回归分析等功能操作,并以博士论文写作中的数据处理过程为例为大家演示了STATA的快捷高效应用。讲座后,同学们与阮博后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

教授对讲座做了整体点评,他高度评价了阮建青博士后在论文构思、写作、分析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研究素养和求索精神,并指出思考和研究是发现解决问题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切入点,大家要勤于思考,积极体会理论线索和现实背景融合的构思设计过程,更好地提升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此次讲座给予了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很大的启发和实践经验启迪,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社科学部还将择时安排研究生论坛的其他讲座,希望广大同学关注社科学部的通知,继续积极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