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学部“新星讲坛”学术专题报告之三――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要素收入分配研究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6日 访问次数:3600
4月22日晚,社会科学学部“新星讲坛”第三场专题报告在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经济学院何樟勇副教授为在座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作了关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要素收入分配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蒋岳祥教授向大家介绍经济学院青年教师赴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研究的情况,同时也介绍了何樟勇老师学术报告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本次报告中,何老师主要介绍了其选此课题的经过,进一步期望的研究结果,并在整个报告过程中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到场师生对其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何老师首先用基本的统计数据资料直观地向我们显示,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的收入份额不断上升而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且越是在沿海发达省份,资本收入所占的份额比重越大,要素收入分配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他通过假定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固定替代弹性的生产函数、分析新古典经济理论假设条件与中国现有国情的差异等方法指出已有的理论很难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原因。
随后,何老师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刻画经济增长(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均之间关系的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库兹涅兹只是从经验数据中得出了这一条曲线,它背后的理论依据一直没有得到深入探讨,而何老师的研究试图将资本要素的双重效应引入理论模型中,即资本这种要素的增加,一方面会直接带来产出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带动劳动力的转移来间接地实现产出的增加,从而很好地解释了库兹涅兹所描述的倒U型曲线产生的理论基础。
最后,何老师说道,如果上述理论模型成立,一个自然的预测就是东部地区的资本收入份额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也即越是二元经济转型起步早的地区,“强资本、弱劳动”现象应该越明显。反之,也可以得到一个推测:越是“强资本、弱劳动”现象明显的地区,其二元经济内部的两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越大,那么通过对比东、中和西部地区内部两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将可以检验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在开放讨论环节,来自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的学生纷纷提问,就数据的准确性,现实情况中各地“用工荒”和资本具有的劳动力转移效应,浙江省为东部发达省份但其城乡差距较别的省反而小,这和越是“强资本、弱劳动”现象明显的地区其二元经济内部两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越大这一推论相悖等问题向何老师提出质疑和不同观点。何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质疑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态度,并从数据的不同分类,农民工的“两栖”工作特性,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部门划分等角度向同学们解答了上述疑惑,同时也建议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先抽象核心关键,忽略细枝情况,便于更好地抓住研究重点和本质,取得研究突破。

报告结束时,何老师向到场师生介绍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期间的心得体会,表示将更努力地成为一名对学生负责有益的老师,同时真诚地鼓励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加大文献阅读量,紧跟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沿,多练习多分析,更好地提高自身学习与研究水平。